赵 化
岳父名叫蒙庆忠,是一位早期参加攀枝花建设的开拓者,我常听他讲在攀枝花建设初期的艰苦岁月。当年,响应党中央“好人好马上三线”的号召,数十万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离开家乡,来到人烟稀少的金沙江畔,建起一座大型钢铁基地。
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,建设者们战天斗地、忘我工作、无私奉献,将自己的才华、心血和青春,凝结成“艰苦创业、无私奉献、团结协作、勇于创新”的“三线精神”。
初到攀枝花
岳父的老家在四川省南部县建兴区流马镇。1965年12月,他被招工到攀枝花。来的时候,他一路坐着卡车,翻越泥巴山、拖乌山,经过西昌、会理到达现在的雅江桥附近。再也没有公路了,于是几十个小伙子全部下车步行。他们翻山越岭来到大黑山下一个叫刘家湾的地方安顿下来,开启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征程。
在当时还没有解决“三通一住”(通路、通水、通电、住房)的条件下,他们头顶烈日,脚踩荒山,开山伐木,修路搭桥。大家“爬山一身汗、心中一团火”,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深埋心底,一心一意参加攀枝花的开发建设。书信是当时唯一能联系上亲人的方式,原渡口市17号信箱附二二营二连,是岳父当时的收信地址。
创业初期
高山荒野,人烟稀少。他们住的席棚子就搭在山坡上,一到夏天,漫山遍野长满了野生菌子,但大家不敢采来吃,只能采点绿色的野韭菜炒着吃。野山羊、野鸡、野兔随处可见,有时还跑到工棚里来。每天下午4点多钟,都有数十只野猴出现在席棚周围的岩石上、树枝上。它们或自行玩乐,或找野果充饥,给人们带来许多欢乐,大家都自觉地爱护、关心这些野生动物。
由于工程时间紧、任务重,建设所需的设备、器材等物资全靠人抬肩扛。没有节假日,没有加班工资,没有任何文化娱乐设施。生活上更是艰苦,没有新鲜蔬菜水果,没有鱼和肉,只能用海带、榨菜、萝卜干等果腹,几乎天天如此。当时能吃上油炸花生米都是上等好菜,十天半月难碰上一次。
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生活条件下,大家争时间、抢速度,不知疲倦地工作,就是为了早日建成铁矿山和钢铁厂,尽快出铁,让党中央放心。开山伐木,修路搭桥,任务完成后,岳父所在的森工二营二连为支援攀钢建设,被分到了原攀钢黏土矿。
峥嵘岁月
黏土矿石是炼钢的辅助原料之一,二滩黏土矿是攀钢生产的配套矿山。建矿初期,这里杂草丛生,不通公路,职工就一起抢修公路;没有住房,职工就一起动手搭席棚;没有床,他们便就地取材砍杂木,铺成通铺;没有水喝,他们就到山沟接泉水下山……经过职工们的共同努力,终于在人烟稀少、山高坡陡、野兽出没的金龙山安营扎寨,筹建黏土矿。
黏土矿石能不能适用于炼钢生产,必须先进行工业性实验。1970年夏,为了将手工开采的露天高铝耐火黏土矿运往重钢试验,需要尽快将矿石运下金龙山。当时正值雨季,上山的简易公路多处大面积塌方,只能靠人扛运矿下山。黏土矿筹备处动员全体职工及家属背矿下山,男女老少齐上阵,穿梭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。
大家不怕坡陡路滑,不怕火箭草扎身。有的职工一次挑着上百斤的矿石下山,在近10公里的山路上一天跑五六趟。一些女职工和10来岁的孩子也加入运矿的行列,不少职工脚打起了血泡,肩被压肿,仍然坚持运矿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经过一周的辛勤劳动,终于将30吨矿石样品背下山,及时装车运往重钢。
黏土矿远离市区,交通十分不便,生活物资奇缺,职工及家属吃菜只能去垭口、丙谷、仁和等地采购。到了雨季,唯一一条进矿的泥巴公路就会中断,职工群众就会面临断粮断炊的困境。为解决职工及家属的生活困难,黏土矿学习大庆精神,采用“工农结合、城乡结合、有利生产、方便生活”的办法,发动职工群众开荒种菜。
1975年10月,攀钢动员职工及家属在雅砻江边比较平坦的三滩改河造田。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作,终于在乱石成堆、芦草丛生的三滩河谷、卧龙山坡上建起农田,创办起三滩农场,种粮种菜,喂养猪、牛、羊、鱼。这些农副产品为改善职工生活、稳定职工队伍、促进矿山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当年,参与“三线建设”的父辈们,藏在深山无人知,就像一粒粒种子在那里扎根、发芽。他们为攀钢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艰苦努力,奉献了青春和力量。巍巍的大黑山不会忘记他们,滔滔的金沙江不会忘记他们,浸染热血和汗水的这方土地不会忘记他们。高高的纪念碑铭记着他们的丰功伟绩,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也将成为推动新鞍钢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。
本文选自《攀钢日报》